黑 眶 蟾 蜍

圖像

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 (Schneider, 1799)

其他俗名:癩蝦蟆、Spectacled toad

    成體特徵:

      體長:中大型肥胖,♂5-6cm,♀5-8cm

      頭部:吻端鈍圓,頭寬大於頭長,上下頷有黑色線。頭部具有黑色骨質脊棱,主要由吻端起沿眼鼻線經上眼瞼內側直達鼓膜上方,明顯而且突出。鼓膜大而顯著,耳後腺長橢圓形。

      背部:體色變異頗大,有黃棕色、黑褐色或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

      皮膚:粗糙,除了頭頂,全身佈滿大小不等的疣粒。背中央有兩行縱走排列規則的大圓疣,四肢及腹部的疣粒較小,但所有的疣都有黑棕色的角質刺。

      腹部:皮膚粗糙,白色或乳黃色,有深灰色花斑。

      前肢:細長。指端圓,黑色,指間無蹼。外掌突比內掌突明顯,都是黑棕色。

      後肢:粗短。趾端圓,黑色,趾間半蹼。內外蹠突都小而不明顯,黑色。

    第二性徵:雄性比雌性小。雄蟾有單咽下外鳴囊,咽喉鳴囊部分的皮膚顏色為橘紅色。雄蟾第一、二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

    相近種類:盤古蟾蜍頭部眼睛周圍沒有黑色骨質脊棱。

    分布:全島500m以下包括蘭嶼、綠島常見的蛙類。平常棲息在闊葉林、草叢、開墾地及住家附近空地,繁殖期時才遷移到開闊水域。

    繁殖期:2月到9月,以春夏兩季為主。

    行為:雄蟾常在岸邊淺水草叢裡或浮在水面的葉片上鳴叫,鳴叫時鳴囊鼓出並急速地振動發出「咯咯咯咯咯咯…」聲,尤其當雄蟾碰到雌蟾時,叫聲會變得更加急促而且連續,有時可以持續一分鐘以上。成體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隻黑眶蟾蜍。由於數量太多,求偶的時候,經常發生抱錯的情況,此時被錯抱的雄蟾馬上會發出短促而尖銳的「嘎」聲,有如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由於每夜產卵的雌蟾數目常不到十隻,雄性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也會出現5、6隻雄蟾同時抱一隻雌蟾的現象。

    卵:雌蟾每次產卵數千顆,常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卵串成雙兩條從雌蟾的泄殖腔孔排出來,可長達8公尺以上。

    蝌蚪:有毒。身體菱形棕黑色,尾鰭色淺散有細紋。小蝌蚪聚集在水邊淺處活動,大蝌蚪則躲在深水處。

     

Natural History:

Common species in lowlands live near human habitations and farmlands.  They breed in ponds from February to August.  Thousands of eggs are laid in long strings at the bottom of ponds.

 

☉ 特徵照:  
   

圖像

•快速鑑定清單:
  1. 中大型
  2. 耳後腺膨大突出
  3. 頭部眼睛周圍有黑色骨質棱脊
  4. 指端為黑色
☉ 生態照:  
   
圖像 •蝌蚪棕黑色身體呈菱形,
尾鰭色淺散有細紋。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