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史 及 蝌 蚪 |
兩棲類是最早登陸的脊椎動物,因此保有許多水棲動物的特性,從蛙類的生活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牠們的水陸兩棲性。牠們通常將卵產在水裡或水邊,幼體(蝌蚪)在水中發育並用鰓呼吸,成體則用肺呼吸並可以在陸地活動。 |
|
從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稱為變態,蝌蚪期的長短,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溫度低的時候,蝌蚪期會拉長,甚至渡冬直到春天變態。食物量低的時候,蝌蚪期也會增長。乾旱造成的缺水壓力,則可能促進發育及變態。一般在25℃,食物充裕情況下,蝌蚪期大約30到40天。 |
•一隻莫氏樹蛙蝌蚪正刮食著植物葉面上的藻類
|
蝌蚪對水域的利用有分層的現象,大多數在水域中層覓食;但有些喜歡在水面活動,例如黑蒙西氏小雨蛙;有些生活在底層,例如日本樹蛙、梭德氏赤蛙、褐樹蛙、斯文豪氏赤蛙等。分層活動可以減少不同種間蝌蚪的競爭,提高覓食效率。
|
•黑蒙西氏小雨蛙蝌蚪在水面活動
|
•生活在底層的梭德氏赤蛙蝌蚪
|
由觀察蝌蚪的發育及變態過程,可看到大自然的巧思。蝌蚪在發育中期先長出後腿,前肢則在蝌蚪期末期才會成型,而且一直藏在胸前的透明袋中,等到接近變態的時候才會伸出來。牠們利用伸出的前肢擋住用鰓呼吸時的出水孔,使得剛變態的小蛙自然而然的放棄鰓呼吸,完全改用肺及皮膚呼吸。同時牠們的骨骼系統及消化系統也發生很大的轉變,以適應未來完全不同的陸地生活。 |
•已長出後腿的拉都希氏赤蛙蝌蚪
|
而在完成這些變化之前,小蛙暫時無法進食。這時候小蛙如何維持生命呢?如果您觀察過蝌蚪的變態過程,您或許曾注意到剛變態剛小蛙還帶有尾巴,然後逐漸地萎縮消失。尾巴固然是因陸地生活不再需要而消失,而從尾巴分解出來的養份,也正好供剛變態的小蛙利用。這些巧思都是長期適應演化的結果,使得蛙類可以從兩億五千萬年前繁衍至今,並除了極地之外,幾乎遍佈全球。 |
•即將完成變態的褐樹蛙蝌蚪準備爬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