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  麼  是  樹  蛙


  一般人乍看樹蛙這兩個字,可能覺得很奇怪,心裡會想:樹木怎麼會和青蛙扯在一起?那樹蛙是不是青蛙?
  原來樹蛙這名詞是從英文 Treefrog 直接翻譯過來,它泛指可以利用膨大成明顯吸盤狀的指端在枝葉間穿梭或平貼在樹幹上,並常常以樹林為家的蛙類。

  台灣產的33種蛙類中,符合這標準的有12種,分屬於樹蛙科(Rhacophoridae)樹蟾科 (Hylidae)。其中樹蟾科只有中國樹蟾1種,其他11種樹蛙都屬於樹蛙科。

  樹蟾科成員主要分布於美洲及歐亞大陸,全世界約有630種。

  樹蛙科樹蛙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南半島、孟加拉、印度及非洲,但在歐洲、美洲及澳洲不見其蹤跡,因此又稱為舊世界樹蛙,全世界約有190種。

  大部份的樹蛙都具有良好的保護色,面對敵人時採用以不動應萬變的策略,活動範圍小,遷移能力又差,很容易因地理隔離而演化出新種。

  以台灣而言,11種樹蛙科樹蛙中,就有7種是僅分布於台灣的特有種,特有種比例特別高。

 

【樹蛙生活史】

  樹蛙是屬於夜行性動物,所以它們在白天的時候,多半是把身體平貼著葉片或地面,閉著眼睛,躲得好好的睡覺。晚上是它們活動的時間,由於它們的眼睛只看得見會動的東西,因此凡是飛過或爬過它們眼前、長得比它們小的甲蟲、蚯蚓、毛毛蟲等都是美味的食物;但不會動的東西,例如死蚯蚓,它們則是視若無睹、毫不理會。

  平時樹蛙大多棲息在山林裡的喬木或灌叢裡、姑婆芋葉片上或者地表隱密的地方,晝伏夜出,安安靜靜。但到了繁殖季節,它們則會大舉遷移到山林附近的池塘、水溝、稻田或溪流,進行一年一度、轟轟烈烈的求偶行為。此時雄蛙會發出響亮的叫聲,以吸引雌蛙與其交配。

  在台灣,許多種樹蛙都選在春天繁殖,而且常常不約而同的來到同一個水域,但由於每一種樹蛙的叫聲及鳴叫位置都不太一樣,所以不同種之間倒也相安無事,不會發生雜交的情況。樹蛙大多在水邊陸地或植物體上產白色棉花糖一般的泡沫性卵塊,但也有將卵一粒粒散布在地上或黏在竹筒壁:有些種類則在水裡產卵,此時多半將卵粒聚成一團黏在樹葉或石頭上。

  卵孵化成蝌蚪,蝌蚪在水域生活,以口部的角質齒刮取藻類為食,偶而若有些蛋白質的食物掉進水域,例如死蚯蚓,它們也會主動啃食,不過多半時間仍以素食性為主。蝌蚪期的長短和環境溫度、食物有關。在攝氏25度、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大約一個半月就可以變態成小樹蛙。小樹蛙吃的東西比較小,例如蚊子、果蠅或小蟋蟀,隨著它們的成長,能吃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各種樹蛙簡介】

 

  • 中國樹蟾

  中國樹蟾的體長約2-4公分,是一種小型的樹蛙。身體背面呈綠色或黃綠色,腹面黃色。眼睛瞳孔是橫橢圓型,頸部有黑褐色眼罩,體側有黑點散布。雄蛙具有單一鳴囊,常在雨後鳴叫,叫聲響亮,所以又稱為雨蛙或雨怪。

  中國樹蟾的分布遍及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及平地,牠們喜歡棲息在稻田附近的香蕉樹葉的基部及小灌木上,生殖期在每年的3月至7月,南部地區甚至可達9月底。

 

  • 日本樹蛙

  綠色可能是大家對樹蛙的一種先入為主的看法,事實上,樹蛙並不都是綠色,但牠們的體色常隨著環境而變,具有隱藏保護的作用。喜歡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溪流、溝渠附近的日本樹蛙,牠們的體色就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牠們身體背面有許多顆粒性突起,所以感覺很粗糙。背部有X型或H型深色花紋,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手及腳部有深褐色橫帶。

  日本樹蛙的體型不大,僅3-4公分。繁殖季節在每年的春夏兩季,叫聲吵雜如虫鳴。比較特殊的是,牠們喜歡在溫泉裡活動,像北部的泰安溫泉、東部的知本溫泉,都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

 

  • 褐樹蛙

  體型較大(4-7公分),指(趾)端的吸盤明顯,從兩眼到吻端有一塊淡黃色的三角型斑,而兩眼到體背另有一塊倒三角型的黑斑,身體呈褐色,這些都是褐樹蛙的特徵。

  褐樹蛙是台灣特有種樹蛙,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平時喜歡棲息在河邊的樹上或石縫中,但到了春夏繁殖季節,則會大量遷移到溪流扔鼽g常聚成小群在石頭上鳴叫。

 

  • 艾氏樹蛙

  艾氏樹蛙的體長約3-5公分,體色多變,可從淡褐色變到綠色。牠們的皮膚上有許多顆粒狀的突起,背部有一個X或H型深褐色斑,前肢、小腿及第五趾外側都散布著細小的白點,但以小腿和足部相接處的白點最明顯。不論雌雄,拇指基部都有發達的內掌瘤,是一塊略呈紅色的突起。

  3月到9月是艾氏樹蛙的主要繁殖季節,此時雄蛙會躲到有水的竹筒或樹洞內鳴叫,叫聲是亮而規律的「逼、逼、逼」,蝌蚪則在竹筒或洞穴中生活。艾氏樹蛙普遍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以後爬山的時後,可別忘了找找看路旁的樹洞或竹洞,說不定會找到艾氏樹蛙呢!

 

  • 面天樹蛙

  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長得很像但體型略小,約2-5公分。面天樹蛙的體色也相當多變,但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此外,她的拇指基部掌瘤並不特別發達,這足以和面天樹蛙相區別。

  面天樹蛙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是台灣特有種,生殖期從2月到9月,相當長。生殖期間,雄蛙會在夜晚聚集到水邊的植物體上或地上鳴叫,叫聲和艾氏樹蛙類似,但比較短促而且凌亂。牠們的卵很大(卵徑約2.4公釐),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有如打翻一地的粉圓。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很淡,很容易被觀察到。

 

  • 白頷樹蛙(布氏樹蛙)

  白頷樹蛙是一種中型樹蛙,體長約5-8公分。身體背面為紅褐色、褐色或淺褐色,背面散布著一些大大小小的深色斑點,有些個體還有2-4條深褐色縱帶。上唇邊緣為白色,鼓膜上方皮褶為橘紅色,眼鼻線及鼓膜上方皮摺下則有一條黑線。腹側、鼠鼷部及後肢股部具有黑白兩色構成的成網狀花紋,前後肢都有橫帶,所以又稱為斑腿樹蛙。

  4月到6月是白頷樹蛙的主要繁殖季節。牠們將黃色的泡沫卵塊產於池塘邊的樹上,小蝌蚪孵化後會分泌酵素將泡沫溶成液狀,然後隨之流入池塘。雄蛙的叫聲是有如擊鼓般的「答、答、答」,在夏夜奶恣C

 

  • 莫氏樹蛙

  莫氏樹蛙是一種小型的(3-5公分)的綠色樹蛙,普遍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是台灣特有種。莫氏樹蛙的背部是綠色,有些個體的背部還帶有一些小白點。腹面及側面散有一些小黑點,股部內側呈鮮豔的橘紅色或淡橘色,有明顯的黑斑。眼睛瞳孔是橫橢圓型,瞳孔周圍的虹彩是紅或橘紅色,非常明豔。

  莫氏樹蛙的生殖期常隨著地點而有所不同,但以春天比較多。繁殖期的時候,雄蛙常在水邊的樹上或草堆中鳴叫,有時也會躲在水溝的涵洞或爛泥堆札謇u線及溪頭、武陵等觀光勝地,都可以聽到她們的叫聲。牠們的卵塊是白色泡沫狀,常產於植物根部或爛泥堆中。

 

  • 翡翠樹蛙

  翡翠樹蛙是台灣特有種,僅分布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及宜蘭地區。牠的體長約5-7公分,是臺灣五種綠色樹蛙中,體型最大者。翡翠樹蛙的背部是綠色,腹部白色,背腹相接處有一條黃白色的條紋。腹部、腹側及股部常有大型黑斑,外鼻孔到眼睛、再從眼睛到前肢基部,有一條黃褐色橫紋,這是牠們的主要特徵。

  翡翠樹蛙整年都在繁殖,但以9月到11月為高峰期。牠們長常將淡粉紅色泡沫卵塊產在水池邊樹上,孵出來的蝌蚪則將藉雨水沖入水池。由於其產卵及棲息地不斷的遭到污染及破壞,在加上其稀有性,因此是珍貴極待保護的樹蛙。

 

  • 台北樹蛙

  台北樹蛙是一種小型的樹蛙(體長3-5公分),牠們的背面為綠色,腹面白色,股部內側黃色並有一些小黑斑,看起來很小巧清爽。眼睛瞳孔是黑色橫橢圓型,虹彩為黃色,和莫氏樹蛙不同。

  台北樹蛙分布於南投縣以北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是台灣特有種。牠們的繁殖期在每年的秋冬兩季(10-3月),此時雄蛙會從山林裡遷移到低窪有水的地方,然後在水邊的遮蔽物底下築巢鳴叫。巢的直徑約5公分,深約2-4公分,由於覆有遮蔽物,所以不容易看到。雄蛙的叫聲長而低沉,冬夜弘_來有一點淒涼的感覺。白色的泡沫卵塊產於巢中,巢在蝌蚪剛孵化時可作為其暫時生活的小水池,下大雨時才把牠們沖入水域,以完成其水棲素食性的蝌蚪期。

 

  • 橙腹樹蛙

  橙腹樹蛙是師範大學生物系呂光洋教授在83年發表的新種,也是台灣特有種,因腹部呈橘紅色而得名,背部綠色,體長約6-7公分。棲息在高大喬木上,目前僅在福山植物園、台東知本、高雄善平等未開發的原始森林中發現其蹤跡,數量非常稀少,亟待小心的保護。

 

  • 諸羅樹蛙

  諸羅樹蛙也是呂光洋教授最近發表的新特有種,目前已知的族群都分布在嘉義附近,所以以嘉義古地名「諸羅」作為其俗名。諸羅樹蛙體型約4-5公分,背部顏色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沒有任何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四到六月的春雨及梅雨時節是它們主要的繁殖期,它們喜歡在芒草或樹上鳴叫,叫聲是高亢的「登、登、登」,雄蛙具有單一鳴囊,鳴囊略帶黃色或橘色,相當美麗。

 

  台灣脊椎動物誌在民國45年出版第一版時,作者陳兼善教授在序中表示,台灣除了魚類還能發現新種之外,其他種脊椎椎動物不太可能還有新種出現。但台灣11種樹蛙科樹蛙,有半數是在民國67年後才發表的新紀錄種,而且都是特有種。可見由於樹蛙的生活習性隱密,過去一直為學術界所忽略,最近才逐漸被發掘出來。但發現新種的同時,也發現這些新種樹蛙的分布範圍大都非常的侷限,族群量也不大,大多都亟待保護。有幸的是這些樹蛙在棲息地消失之前能被學者發現並加以研究,不幸的是樹蛙賴以生存的樹林、沼澤、池塘等環境不斷的遭到破壞,從過去到現在,在蛙與人爭地的過程中,蛙似乎永遠是失敗者。希望在未來,當保育觀念真正落實於台灣社會時,樹蛙能擁有一個世世代代、安安穩穩棲息的家。

圖像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