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德氏蛙的故事


秋日溪頭賞蛙行—
認識台灣土產的梭德氏蛙

【原載於「鄉間小路」1993-10-01】

    到溪頭賞鳥,可能是許多人共同的經驗,但到溪頭「賞蛙」,可能就是一個全新的感受。

    我還記得民國78年的9月底,我第一次為了調查青蛙而到溪頭。在此之前,我已經有野外調查青蛙族群的5年經驗,全島的許多地方都有我的足跡。但當我看到溪頭青年活動中心入口附近的小溪時,我仍不免大吃一驚,因為我從未在大白天看到過那麼多的青蛙,不到50公尺的河域裡,幾乎每塊石頭上都坐有一隻青蛙,放眼望去,上百隻青蛙映入眼底,其是壯觀。有些遊客不免玩性大發,帶著全家一起下溪裡捉青蛙,東奔西跑弄得全身溼透之後,可能還弄不清楚自己追的是什麼蛙呢!

 

●溪流裡的嘉年華會,轟轟烈烈!

    這群體長3~5公分,全身鉛灰色或帶紅褐色,背部有一個小八字記號,動作敏捷,善於跳躍的小青蛙,名叫「梭德氏蛙」。它雖有一個洋名字,卻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土產」,全世界只分佈在台灣。

    平常它們棲息在溪流附近的樹林底叢落葉堆中,安安靜靜地晝伏夜出。到了每年9~10月,就會大量遷移到溪流裡面,展開一年一度的求偶嘉年華會。

    一般來說,在溪流繁殖的青蛙,由於流水聲太大,往往蓋住它們的叫聲,所以它們的雄蛙常常不用叫聲來吸引雌蛙,而是用主動搜索,看到可能是異性的目標,就跳著抱上去,然後發出低沈的叫聲來表達愛意。如果不幸抱到同性,被抱錯的雄蛙馬上會發出叫聲表達:「我是公的,請趕快離開。」有時一旦某隻雄蛙展開追求行動,也會引起周圍許多雄蛙不甘示弱盲目跟進,於是可能出現三、四隻雄蛙同時濃情蜜意情話綿綿抱成一堆,但卻被認錯的雄蛙一句掃興的:「對不起,我也是公的!」弄得大夥一哄而散。所以在溪裡看到的梭德氏蛙,總是不安份地東跳西跳,非常積極活潑。

 

●溪流裡的生存智慧,順應自然!

    為了適應溪流這種隨時都可能被流水沖走的特殊繁殖場所,梭德氏蛙發展出一套獨門功夫「黏」字訣。它們雖然不是樹蛙,但趾尖膨大成吸盤狀,所以可以穩穩地吸在石頭上,輕鬆地在流水中通行無礙,甚至偶而還可以爬爬小樹,躲在樹葉叢中睡個好覺。

    它們通常把卵產在水流較緩的地方,母蛙一次產卵300多顆,卵具有黏性,300多顆的卵就黏成一小團,很難分開,然後再黏到石縫裡或大石頭底部。梭德氏蛙又喜歡聚在一起產卵,所以往往看到數十個卵塊黏成一大團,或許如此更可以抵抗流水的沖刷。有趣的是,梭德氏蛙產卵時一定要有石頭。剛開始調查它們的行為時,不知道它們有此偏好,把配對的梭德氏蛙放在飼養箱中,結果它們抱了一個星期,卻怎麼也不願意產卵,改變了溫度、光度、水量等環境因子,都不見奏效。

    後來實驗室的助理陳建兆突然想到:梭德氏蛙都在石縫裡產卵,會不會因為缺乏遮蔽,卵塊也沒有石頭可供黏附,所以遲遲不產卵?於是我們隨手撿一塊碗口大小的石頭放進飼養箱中,沒想到沒多久它們就沈到水裡的石頭底下,不到1小時就產完300多顆的卵了!我們常說人定勝天,但大自然的規律仍無法改變,就拿放石頭這件事來說,我們只不過是順應了自然,而不是發揮了智慧,有智慧的是能在溪流繁殖的梭德氏蛙。

    梭德氏蛙的蝌蚪在腹部具有吸盤,所以不管水流怎麼急,它們都可以吸在水底腐爛的落葉上,或者吸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好整以暇地慢慢刮食藻類和青苔。有時蝌蚪吃得太專心、太高興了,也會忘記它們是用鰓呼吸,必須在水裡生存,居然爬出水面,刮食石頭上露出水面部分的青苔,不過它們也可以很快地用吸盤再爬回去,就像彈塗魚一樣,已經水陸兩棲了!

    它們的蝌蚪期相當長,要到隔年春天才會變小蛙,變態後的小蛙直接登陸到溪流附近的樹林底叢棲息,待長大成熟後,才會再回到溪流繁殖。所以梭德氏蛙一年有10個月都是隱密而安靜地棲息在陰暗的角落,只有9、10兩個月才會轟轟烈烈、大舉聚集在溪流裡。

 

●溪流裡的休閒活動 ,賞蛙人潮!

    不分日夜聚集繁殖,固然可以提高配對生殖的機會,但也因目標明顯,面臨危險的機會也比較高。它們的天敵除了蛇以外,保育類的猛禽赤腹鷹,在秋天過境台灣的時候,也會嘗一嘗這道「台灣土產:梭德氏蛙」;而頂頂大名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每年10月在目前僅存的分佈地武陵七家灣溪繁殖時,也不忘生吞梭德氏蛙,以攝取蛋白質,增加體力。因此,這種看起來毫不起眼,似乎沒有什麼價值的小青蛙,在台灣的生態體系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們的死也有較如鴻毛的時候。很不幸,常常它們大量聚集繁殖的地點,也是遊客如織的熱門風景名勝區,像溪頭、武陵、三峽滿月圓等地,因此有時也不免遭受遊客的捕捉和戲弄。我常在想,若能在溪邊立個牌子,介紹梭德氏蛙的有趣行為,或許人們就會以欣賞、研究的眼光看待這群可愛的小青蛙,也就不會任意地傷害它們了。

    近幾年來,賞鳥活動在各保育團體的大力宣揚之下,已經成為熱門的休閒活動之一。在國內許多風景名勝區的遊覽地圖上,總不忘醒目地標上賞鳥據點,甚至有圖文並茂的簡介。我希望有一天,賞蛙據點也能如同賞鳥據點般地出現在遊覽地圖上,讓青蛙不再僅是兒時回憶的一部分,而是生活在我們周遭的好朋友。圖像

■ Close  




horizontal rule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