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民眾烹食蟾蜍
四人中毒造成一死
【2005.06.14 中央社╱ 記者 黃旭昇/十四日電】
台北縣汐止傳出有民眾吃蟾蜍導致四人中毒事件,造成一人死亡,還有兩人仍住院,一人已經返家。台北縣衛生局表示,蟾除全身都含有毒素,尤以耳朵後面的唾液腺、皮膚、內臟毒性最強,肌肉毒性較弱,建議民眾不要食用。
衛生局副局長黃文魁表示,除了蟾蜍之外,民眾有時候也喜歡採集野外的動、植物,包括山芋頭、菇類或野菜、蝸牛、河豚等。
其中,處理河豚的烹飪過程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容易導致神經類的中毒。如果食用蝸牛,沒有烹煮熟透,蝸牛容易有廣東住血線蟲寄生,是引起亞太地區人類腦膜炎,及腦膜腦炎的主要病原體,容易侵犯人類中樞神經。
這一起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是發生在台北縣汐止,江姓民眾一家人,今天清晨四時烹食自汐止市大尖山所抓回的十一隻蟾蜍。於清晨六時一家三口以及鄰居共四人,突然出現嘔吐、顫抖等症狀。
經台北縣消防局以救護車送至三軍總醫院內湖院區急救,但遺憾的是,四十八歲的江本榮昏迷不醒,到院前死亡,雖然急救仍因心肺衰竭,於上午七時許過世。
另二名病患,江本榮的太太與女兒經醫院洗胃及使用降血鉀藥物後病況穩定,還在內湖三軍總醫院加護病房與一般病房觀察。另外一名鄰居也有一起吃蟾蜍,因為食用量比較少,已經出院,沒有生命危險。
衛生局藥物食品衛生課長郭國慶表示,民間盛傳蟾蜍有清熱、解毒及補身的功用,在中醫用藥還與蜈蚣一起入藥。不過都必須經過合格中醫師慎重使用,民眾切勿輕易自行食用。
食品衛生課股長邱惠敏表示,由於蟾蜍的皮脂腺和唾液腺含有足以使人致命的毒素,處理不當食用都有可能致命。蟾蜍毒素是一種類似毛地黃的作用物質,會引發類似毛地黃中毒的症狀。蟾蜍經燒煮後並不能破壞或消除其毒性。
一般毛地黃使用於強心劑,中毒現象包括嘔吐、腹痛、心律不整、心跳過慢、血中鉀離子濃度過高(高血鉀),進而口唇、四肢麻木、抽筋、全身無力、意識不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