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覓蛙蹤 愈夜愈美麗

【2003/09/15 自由時報記者 鍾麗華╱專題報導】

  賞鳥、賞鯨、賞…,你可能不知道,台灣的青蛙密度世界排名數一數二,一年四季,你還可以盡情「賞蛙」。受到卡通「大眼蛙」影響,同時也拜生態旅遊風行之賜,近年來,國內蛙迷估計有數千人。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展覽組主任楊懿如,是國內知名的青蛙博士,她去年在網路架設「台灣賞蛙情報網」,而今固定有一百多位的蛙迷在此寫下青蛙的生態筆記,開站一年多來,點閱率已破三萬七千人次。

  「下完雨後,仙公廟蛙蛙全部出來,數量是我第一次見到這麼多…。」剛剛升上大二的小安就是賞蛙情報網的「常客」,今年暑假回到台南老家,走遍台南農改場、南化烏山、麻豆總爺、官田菱角田等地,連青山仙公廟來來回回超過二十次,終於記錄到十六種的青蛙。

  其實台灣是個賞蛙的好所在,由於地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溫和潮濕,相當適合蛙類居住,也使得蛙類相當豐富,以台灣的三十一種蛙類而言,就有八種屬特有種,比例相當高,而其中七種是樹蛙科包括台北樹蛙、橙腹樹蛙、莫 氏樹蛙、諸羅樹蛙、翡翠樹蛙、面天樹蛙、褐樹蛙等。

  楊懿如解釋,由於青蛙沒辦法渡海,一般海島的青蛙種類不多,台灣算是個例外。在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青蛙們經「陸橋」從中國遷移到台灣後,就定居在四季溫和的寶島,不再返回中國,也因為地理的區隔,產生出台灣特有種。她強調,台灣特有種是這塊富饒、多變土地孕育出來的生命,愛台灣的人應從珍惜台灣特有種開始。

  然而一個小小的工程,成群的青蛙就不見了。「我們究竟能為青蛙付出什麼?」一名許姓網友在網路上留言,去年到台南麻豆國小旁賞蛙,今年重回舊地時,諸羅樹蛙的家園卻變成停車場,同樣地,官田一處菱角田去年還有不少台北赤蛙,但今年菱角田被填平,青蛙就這樣消失了。

  喜歡青蛙不一定要據為己有,也可以到野外賞蛙,享受黑夜中,探訪「青蛙王子」的驚喜與快樂。楊懿如說,馬路邊的水溝、庭院裡水池或山澗溪流都是不錯的賞蛙點,由於青蛙晝伏夜出,因此手電筒是基本裝備,青蛙躲在草叢裡或是石縫下,晚上被燈光一照,就動也不動,再加上「循聲辨蛙」,不難發現牠們的蹤跡。

  如果要看到更多種類的青蛙,楊懿如規劃了四季賞蛙路線,春雨綿綿時的阿里山、陽明山、石門水庫、南投的蓮華池林務局工作站等,都可以聽到多種青蛙的合奏;夏夜則以溪頭、台大校園、太平山遊樂區、烏來等;秋天在武陵農場、三峽滿月圓、宜蘭福山植物園;冬天則日月潭、南橫、台東知本森林遊樂區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