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配 及 產 卵

【交配】

圖像

  台灣產的三十一種蛙類都是採用體外受精產卵的方式生殖,但蛙類生殖方式相當多,也有體內受精,也有胎生種類。體外受精交配的時候,雄蛙抱在雌蛙的背上,稱之為抱接(amplexus)。

        雌蛙卵巢內的卵成熟之後,經輸卵管下降到子宮,因此成熟準備產卵的母蛙下腹部看起來都大大的。交配的時候,雄蛙和雌蛙的泄殖腔口都盡量靠近,並同時排卵及排精,以提高受精率。雄蛙通常會用大腿輕輕夾一下母蛙的腹側,以刺激母蛙排卵,當雄蛙感覺到母蛙腹內已經沒有卵的時候,就會主動離開結束交配。

        卵粒外面包有一層透明膠質膜,看起來和粉圓一樣,膠質膜由輸卵管的腺體分泌產生。膠質膜遇水膨大,具有保護卵粒的功能。卵粒一般黑白分明,黑色部分朝上,稱之為動物極,可幫助吸熱促進發育;白色部分稱之為植物極,含有卵黃比較重朝下,卵黃提供胚胎發育所需的養分。許多在陸地產卵的種類,由於動物極沒有黑色素分布,而且植物極佔的比例很大,所以整顆卵看起來是乳白色。

        卵發育成蝌蚪所需要的時間依種類及溫度而異,一般四到十天,溫度越高發育越快。中國樹蟾的卵發育特別快,僅需一天就可化孵成蝌蚪。

【卵塊形狀】


圖像

   蛙類產的卵塊有許多種形狀,可作為分類之用。蟾蜍的卵成雙行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像喝珍珠奶茶把粉圓吸起來時的吸管。古氏赤蛙的卵成小堆散佈在水底,膠質囊膨大沾有許多泥沙,看起來像小泥球。斯文豪氏赤蛙的卵白色大型,數十粒聚成一小堆,產在石頭底下。

        有些卵粒有黏性,例如拉都希氏赤蛙的卵粒一粒黏一粒,呈長條狀,常纏繞在水中植物體上;中國樹蟾的卵5至10粒成一小堆黏在植物體上;梭德氏赤蛙卵塊球狀,黏在石頭底下;褐樹蛙的卵也黏在石頭下,但不聚集成球型。艾氏樹蛙在樹洞或竹筒產卵,卵黏在樹洞或竹筒壁上。

        有些卵塊成片狀漂在水面,例如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的卵塊則是圓形片狀。長腳赤蛙的卵塊球狀沒有黏性,腹斑蛙的卵塊也是球狀,但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看起來成片狀。面天樹蛙在陸地產卵,卵一粒一粒分開,像打翻一地的粉圓。

        許多在樹上或陸地產卵的樹蛙產泡沫型卵塊,例如台北樹蛙、翡翠樹蛙、莫氏樹蛙、諸羅樹蛙、橙腹樹蛙及白頷樹蛙。泡沫型卵塊的主要成分是多醣類,由雌蛙用後肢交互踢打其所分泌的黏液、精液、混合空氣產生,方法如同將沙拉油和蛋白打成沙拉醬一般。剛開始產卵的時候,雄蛙僅僅是坐在雌蛙的背上,待雌蛙開始產卵並踢打時,雄蛙才將大腿夾在雌蛙的腹側,把足部抬高並往外翻,順勢插在雌蛙的股部內側,這樣雄蛙和雌蛙的肛門口(排精和排卵的地方)就能靠在一起,所以雖然是體外受精,受精率也能達90%以上。雌蛙踢一會,休息一會,至少要一個多鐘頭才能結束產卵。泡沫型卵塊看起來像一顆圓圓的饅頭,外面乾乾的裡面濕濕的,有保濕及保護作用。

        大部分的蛙類在產卵之後就離開卵塊,但有些種類會繼續留在卵塊或蝌蚪附近,甚至在身體背部攜帶卵粒或蝌蚪以保護及照顧子代,這種行為稱之為護幼。台灣只有艾氏樹蛙具有護幼行為,雄蛙交配之後繼續留在竹筒或樹洞內照顧卵粒,雌蛙則定期回來產卵餵食蝌蚪。圖像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