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 口 蛙 科

圖像1. 小雨蛙

2. 黑蒙西氏小雨蛙圖像

圖像 3. 巴氏小雨蛙圖像

4. 史丹吉氏小雨蛙  圖像

圖像  5. 花狹口蛙

可愛的相撲選手—狹口蛙

  狹口蛙科的青蛙小頭小嘴,身體圓胖,四肢短小,看起來就像日本的相撲選手,非常可愛。全世界大約有280種,台灣有五種。它們常在下雨之後鳴叫,又稱為小雨蛙。有些種類的體型很嬌小,因此有人稱它們為姬蛙。

    它們的體型圓圓滾滾的,很像一粒蕃茄。大部分的種類,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體長2-3公分像一粒小蕃茄;但也有花狹口蛙,體長可達8公分,像一個黑蕃茄。但不論大小,它們的嘴巴都很小,因此常吃的食物就是螞蟻、白蟻等小蟲。

    它們也是挖洞高手,喜歡躲在土堆裡和大家玩捉迷藏,想找它們需要耐心和很好的眼力。以下分別介紹這群台灣青蛙家族裡的可愛相撲選手。

 

1. 小雨蛙

        小雨蛙因為背部有美麗的深色塔狀花紋,所以又稱為飾紋姬蛙。他們的頭小腹大,身體呈扁平的三角形,屬於小型蛙類,體長僅2到3公分,但叫聲卻非常的低沉而且大聲。

        它們常出現在稻田、水池等開墾地,雨後的夏夜常可聽到它們整齊而具有節奏感的叫聲。小雨蛙喜歡躲在草根、土縫或石頭底下鳴叫,所以常常只聞其聲,不見其影,很難觀察。

 

2. 黑蒙西氏小雨蛙

        黑蒙西氏小雨蛙的體長僅2-3公分,是台灣青蛙家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它們有典型的狹口蛙科體型,頭小體寬看起來像個三角形。在背部中間有一條淺黃色背中線,背中線中央有一個黑色小括弧()花紋,故又稱小弧斑姬蛙。

        常見於於中南部及東南部一千五百公尺的開墾地水域及草澤,春夏時節常躲在水邊草叢、落葉、泥縫或小石堆中鳴叫,叫得很大聲,但是很難找。

 

3. 巴氏小雨蛙

        巴氏小雨蛙的皮膚粗糙,所以又稱為粗皮姬蛙。體長約2到2.5公分,背部灰色,有大塊深色鑲淺色邊的花斑。體側各有一行黑色斑點,和背部大塊花斑平行。

        零散分布於中南部低海拔山區,平常棲息在底層落葉間,繁殖時則出現在水邊的草叢或水溝落葉堆中。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在雨天的時候比較活躍,雄蛙叫聲如同鴨子叫聲,非常吵雜聒噪。

 

4. 史丹吉氏小雨蛙

        和其台灣其他小型狹口蛙比起來,史丹吉氏小雨蛙的身體比較修長,但還是頭小、四肢纖細,體長2-3公分。它們的顏色及花紋變化多端,背部一般淺褐色,有一些暗褐色粗大的斑點,斑點有時綴連成2-4深色條縱紋。上臂背面橘紅色,格外鮮明。

        零散分布在嘉義近郊、曾文水庫、墾丁、台東等地。通常在夏天陣雨過後,成群出現森林底層的暫時性雨水池中求偶鳴叫,叫聲高而連續,類似蟲叫。但一但雨停,則又消失無蹤,偶然才會看到一、兩隻藏在落葉堆中。

 

5. 花狹口蛙

        花狹口蛙是狹口蛙家族裡的巨無霸,體長平均7公分。皮膚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背部棕色,有一個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指(趾)端方形平切狀,膨大成吸盤,因此會爬樹,藏身於樹洞中。也善於挖掘,利用足部挖洞,僅需數秒鐘即可將身體埋入土中。

        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熱帶地區,台灣的花狹口蛙目前僅在高雄林園一帶發現,有生殖族群,應該已經定居下來。推測可能是跟著進口原木,意外引進台灣。

 

□ 附記:

        民國八十五年的賀伯颱風為台灣帶來重大的災難,在土石流的肆虐之下,許多房舍倒塌、交通中斷。許多人到山區賑災救人,而我想到的是野外的青蛙是否安好。於是我和我先生開著車,沿著熟悉卻又柔腸寸斷的山路尋找蛙蹤,就在嘉義農場附近的一大片土石之下,我聽到熟悉的小雨蛙叫聲。我真不敢相信,以它們不到3公分的小小身軀,居然躲得過土石流的衝擊,而且馬上重整家園,高唱求偶情歌,不愧是這塊土地的原住民。但在都市水泥叢林裡,小雨蛙們卻又是如此的寂寞無助,問題出在哪裡呢?值得大家想一想。

圖像

上一頁 ] 向上 ] 下一頁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