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 腿 樹 蛙

斑腿樹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其他俗名:Hong Kong whipping frog, Spot-legged tree frog

外來種

    成體特徵:

      體長:大型修長,雄蛙體長平均5公分,雌蛙平均7.4公分,雌蛙顯著比雄蛙大很多。

      頭部:斑腿樹蛙吻端尖,上唇白色,從吻端經眼鼻線及顳褶下方有一條黑線。

      背部:背部深褐色或褐色,背部深褐色、褐色或淺褐色,有縱條紋、斑點、X或「又」字型花紋,個體間變化很大。

      皮膚:皮膚光滑沒有顆粒。

      腹部:腹部白色,腹側有網狀花紋。

      前肢:四肢細長,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吸盤發達。

      後肢:股部內側大腿內側有網狀斑,網紋較粗,類似黑底白點狀。

    第二性徵:雄蛙較雌蛙小,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微弱的「嘎嘎嘎」,和白頷樹蛙完全不同。。

    相近種類比較:
      臺灣原生種白頷樹蛙(布氏樹蛙)和外來種斑腿樹蛙成蛙的體型大小、身體顏色或花紋都很相似,不易區分。

      原則上,白頷樹蛙大腿內側花紋是細網紋,斑腿樹蛙的大腿內側花紋網紋很粗像黑底白點。白頷樹蛙背部通常有4條縱紋或細點,斑腿樹蛙有縱紋、X或又字文,但變化很大。白頷樹蛙吻較圓,身體較胖,斑腿樹蛙吻較尖,身體較修長,但不是很客觀。

      白頷樹蛙和斑腿樹蛙最大的差異在叫聲,白頷樹蛙的叫聲是連續響亮的「搭搭搭」,斑腿樹蛙是微弱的「嘎嘎嘎」,完全不同。

      白頷樹蛙和斑腿樹蛙的繁殖期都是春天及夏天,在靜水域繁殖,產黃色泡沫型卵塊,蝌蚪的吻端都有一個小白點,無法區分。白頷樹蛙一次產約300-400粒卵,比斑腿樹蛙少很多。白頷樹蛙廣泛分佈在全臺灣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的山區,斑腿樹蛙主要分佈在西部的平地,目前僅在鶯歌碧龍宮、台中石岡及屏東高樹一帶同時有兩種樹蛙分佈的紀錄。。

    分布:
      
    分布於600公尺以下的菜園、果園、公園等人為環境。是2006年在彰化田尾發現的外來種,擴散非常快速,可能隨著盆栽植物擴散。目前(2012年)已在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台中、彰化、雲林、高雄、屏東發現其蹤跡。

      分析目前斑腿樹蛙在台灣本島的分佈模式,發現和彰化田尾有密切關係。田尾是臺灣最大的花卉樹木盆栽集散地,位於園藝特定區內的公路花園是田尾地區斑腿樹蛙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園藝行及路旁的溝渠,都能看到斑腿樹蛙的蹤跡。推測斑腿樹蛙有可能意外引進到彰化田尾,然後經由苗木或水草拓植到臺灣本島其它地區

    繁殖期:主要在春天及夏天繁殖,斑腿樹蛙的繁殖期從2月到11月,但北部地區比較晚,4月之後才會進入繁殖期,4-9月為繁殖高峰期。牠們在晚上活動,白天躲在樹上、灌叢或排水管中休息。。

    行為:
      偏好利用農用蓄水池、水桶進行繁殖。雄蛙有單一鳴囊,晚上常常端坐在蓄水的水桶上、藏身在水域旁的草叢裡,或躲在樹上的葉叢中或樹幹上,發出細小微弱、有點像睡覺磨牙發出的「嘎嘎嘎」連續叫聲,要仔細聽才能聽到。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與之交配,產卵在水邊或樹上

    卵:
      
    卵塊是圓形泡沫型,直徑約7-9公分,剛產的卵塊有黏性,常黏在水桶壁、水草、苗木、樹木、岸邊草叢等處,呈黃色或藍灰色。泡沫卵塊外層遇空氣會變乾,但內部保持潮濕,可耐乾旱,因此卵塊可以藉由黏在園藝植物上運送到各地。根據吳和謹等人的觀察發現,雌蛙一年多次產卵,每次產卵平均600粒,可高達1000粒。

    蝌蚪:
      
    卵在一星期內孵化成蝌蚪,蝌蚪大型褐色,尾鰭高而薄,吻端有一顆小白點。蝌蚪其約1.5個月,但會過冬,此時蝌蚪期可長達半年。蝌蚪對溶氧的需求不高,經常在很多蛙類無法生存的污濁、低溶氧水域環境發現斑腿樹蛙蝌蚪,適應力非常好。

 

 
 
卵泡一般是黃褐色,但在八里有發現藍灰的。  左邊是白頷(布氏),右邊為斑腿。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