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天樹蛙不論外型、叫聲或分布地區,都和1895年命名的艾氏樹蛙很類似,因此有好長的一段時間,大家都把牠們視為同一種。直到1987年,當時還在台大動物系任教、現已退休的王慶讓教授才正式發表文章將這兩種樹蛙區分出來,並鑑定面天樹蛙為台灣特有種。
面天樹蛙憑什麼可以獲得世界兩棲類學者認可,成為一個新種呢?
這可由牠的學名看出端倪。面天樹蛙的種名是idiootocus
,拉丁語的意思為不同的產卵形態。原來牠們和艾氏樹蛙的長相雖像,但產卵的方式和產卵的地點卻大不相同。面天樹蛙在水邊的落葉堆或泥縫中產卵,卵一粒粒散落地面不具有黏性,卵的膠質膜常因沾附泥巴而呈褐色。牠們一次產卵100-300顆,但常常有好幾對配對在同一個地方產卵,所以形成一大片,乍看之下,好像不小心翻倒、散落一地的青蛙下蛋粉圓冰。艾氏樹蛙的卵則有黏性,一粒粒黏在竹筒或樹洞壁上,看起來晶瑩剔透。
由於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各在不同的地方產卵、鳴叫,彼此間有明顯的生殖隔離現象,無法在自然的狀況下交配並產生後代,所以是不同種。《待續》
20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