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的真面目 蟾蜍不管在中國或者西方的傳說中,都帶有神秘的色彩。例如巫婆煮的迷幻湯中,一定少不了蟾蜍;中國人把蟾蜍、毒蛇、蜘蛛、蜈蚣、蠍子稱之為五毒,武俠小說中,總把牠們當作邪惡的象徵。大人也會告誡小朋友不要靠近蟾蜍,因為蟾蜍有毒,被蟾蜍噴出來的氣噴到後,會中毒而死。 蟾蜍真的就像毒蛇一樣可怕嗎?真的不能靠近牠們嗎? 人們常常習慣於用外表來衡量事務,對動物的印象也不例外。蟾蜍由於身體肥胖四肢短小,皮膚又佈有許多突出顆粒狀的毒腺,實在不討人喜歡,所以中國人稱蟾蜍為「癩蛤蟆」。我想沒有人喜歡被稱作癩蛤蟆,因為那代表醜陋。其實蟾蜍就像「美女與野獸」故事中的野獸,在醜陋的外表下,有一顆善良的心。牠們沒有牙齒,沒有利爪,唯一的防衛武器就是皮膚,而且要把牠們吃下去才會中毒,摸牠們或抓牠們都不會中毒。牠們被敵人攻擊的時候,例如踢牠一腳,有些蟾蜍會吸氣把身體漲成圓圓的,並抬高四肢作伏地挺身姿勢,有時候還會噴氣,發出「斯斯」的聲音,看起來實在令人生畏不敢靠近。其實牠們是在虛張聲勢,警告敵人牠們有毒不要靠近。而牠們在頭部兩側、眼睛後方各有一個特別集中膨大的毒腺,稱之為耳後腺或腮腺。在遭受攻擊的時候,耳後腺會分泌白色毒液,讓敵人感覺不舒服,然後吐掉牠們。我曾經看過狗狗鬥蟾蜍,先是玩弄,然後開口咬下去,但馬上口吐白泡沫,並把蟾蜍吐出來。從此以後這條狗狗對蟾蜍敬而遠之,可見蟾蜍毒液的威力。 蟾蜍有毒,人類只要吃一隻就足以中毒而死。但牠們的毒經提煉萃製之後,卻是治療心臟病的良藥。也有許多流傳在名間的偏方和蟾蜍有關,例如從前治療長在皮膚上的爛瘡,是將一小片蟾蜍的肝覆蓋在爛瘡之上,據說很快就會消腫收斂。為了取得新鮮的肝,有些人先給蟾蜍喝口米酒迷昏牠,然後在蟾蜍的肚子開個小口,取出一小片肝,再把肚子縫起來。經過這種原始的手術之後,蟾蜍不會死,因為牠們再生能力很強,皮膚也會分泌天然的抗生素,生命力之強韌,遠超過人類的想像。 傳說月球住著一隻能帶來財富三腳蟾蜍,因此蟾蜍也是月光和金錢的象徵。你或許把這則傳說當作神話故事,但就科學的角度分析,蟾蜍代表財富是名至實歸。在過去農業社會沒有農藥的時代,蟾蜍在農田扮演控制害蟲的重要地位,有了蟾蜍幫忙,農作物收成增加,也就帶來財富。況且牠們還有傳奇的藥用價值,古人膜拜咬錢的三腳蟾蜍,可有道理的。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是一個新名詞,談的是保育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棲息環境。其實從中國人幾千年來和蟾蜍共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發現,生物多樣性的觀念早已存在古人的生活中。古人了解蟾蜍,利用蟾蜍,也敬重蟾蜍。有關蟾蜍毒性的傳說,其實是用來警告世人不要褻玩、輕視這種對人類有貢獻的生物,也提醒後人要珍惜牠們的存在。但在西方教育及功利主義的衝擊之下,人們看到咬錢的到三腳蟾蜍只想到招財進寶,不知道是否有人想到這是古人的智慧呢?
○ 台灣的蟾蜍小檔案
台灣產蟾蜍共有兩種-盤古蟾蜍及黑眶蟾蜍
外來種蟾蜍一種-海蟾蜍
-
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
•特徵: 大形,♂6-10cm,
♀6-11cm,有耳後腺可分泌毒液,體色變化很大,從黃褐色、紅褐色到灰黑色都有,皮膚粗糙、散佈突起的疙瘩,有些個體有背中線。
•出現棲地: 平地到高山廣泛分佈,經常出現在草地、水溝、登山步道、路燈下或住家旁等處,平時棲身陸地,繁殖期遷到水池或溪流。
•繁殖與行為:
繁殖期從9月到隔年3月,尤其秋季經常可以見到水池、溪流中到處都是泡在水中的盤古蟾蜍,它們在此求偶、產卵進行繁殖。卵粒黑色,位於雙排的長型卵串中,可長達10公尺以上,一次可產四千顆以上的卵粒。雄蟾很少鳴叫,只有在被其他雄蟾誤抱時,才會發出「勾、勾」的釋放叫聲。蝌蚪黑色,有毒。
-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us)
•特徵:
中型,♀5∼8cm、♂5∼6cm。有耳後腺,眼睛周圍有黑眶;體色變異大,有灰黑色、黑褐色或黃褐色,皮膚粗糙,除頭頂外都滿佈疣粒;指(趾)端黑色,看起來像擦了黑色指甲油。
•出現棲地: 平地及低海拔地區廣泛分佈。平常棲息於陸地,繁殖期遷移到水域。 •繁殖與行為:
繁殖期為春天和夏天。常群聚於水池,持續發出很急促、鳴聲響亮的「咯咯咯咯咯咯…」聲,這是雄蛙求偶叫聲。所產之卵為雙行排列之長行卵串;蝌蚪為棕黑色,有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