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特徵&骨骼標本製作

圖像蛙類骨骼特徵:

•楊懿如•

  1. 成體身體扁平,由頭和軀幹構成,沒有頸部及尾部。

  2. 脊椎骨數目減少,薦椎之前的脊椎八至十個,薦椎之後的脊椎癒合成細長的尾桿(urostyle)。
    脊椎骨分成五型(雙凹、後凹、異凹、前凹、兩盤凹型)。

  • 雙凹型:尾蟾科、滑指蟾科

  • 後凹型:鈴蟾科、盤舌蟾科、負子蟾科

  • 異凹型:鏟足蟾科

  • 前凹型:蟾蜍科、樹蟾科

  • 兩盤凹型:赤蛙科、樹蛙科等

  1. 胸帶構造複雜:
    有擔弓型(arciferal pectoral girdle)(上烏喙骨交叉)及固胸型(firmisternal pectoral girdle)(鎖骨、烏喙骨及上烏喙骨與胸骨密接相接)。
    大部分種類沒有肋骨。腰帶的腸骨(ilium)向前延伸成長棒狀,前端和薦椎相接。

  • 擔弓型(弧胸型):蟾蜍科、樹蟾科等。

  • 固胸型:樹蛙科、赤蛙科等。

  1. 後肢比前肢長,善於跳躍及游泳。前肢四指,後肢五指。前肢的橈骨與尺骨癒合,後肢的脛骨與腓骨癒合。

  2. 顱骨未完全硬骨化。

  3. 聽覺系統由鰓骨-耳柱骨(Operculum-columella complex)構成 :
    兩棲類的聽覺系統有兩套神經傳導路徑,高頻率(高於1千赫)聲音藉震動卵圓窗上的耳柱骨傳入大腦,低頻率的聲音,則藉由腮骨感覺。腮骨的一端藉腮肌(opercularis muscle)和前肢相接,另一端則鬆鬆的和耳柱骨接觸,地面低頻聲波先震動前肢,使腮肌收縮牽動腮骨,再傳到耳柱骨,最後傳到大腦產生聽覺,所以兩棲類的聽覺特別敏銳。

圖像蛙類其他特徵:
  1. 網膜有綠色桿狀細胞( Green rods),有助感覺色彩。

  2. 眼眶底部有一條小肌肉( Levator bulbi muscle 眼球提肌),收縮時,使眼球內陷,協助吞嚥口腔內的食物。

  3. 腹腔內有脂肪體(Fat bodies)儲存養分。

  4. 皮膚同時擁有黏液腺(mucous glands)及顆粒性腺體(granular glands,毒腺),皮膚對水有通透性,可幫助呼吸進行氣體交換。

 圖像青蛙骨骼標本製作步驟:
  1. 先將死亡的青蛙去皮及大塊肌肉,尤其是腿部肌肉。

  2. 將去皮肉的青蛙放入盛有熱水的鍋子中,繼續煮,直骨頭上殘留的肉塊變軟,並且很容易剝離去除。

  3. 將已經熟爛的青蛙撈出來,小心的剔除肉屑,不必保留關節韌帶。將剔乾淨的骨骼放入肥皂水中,去除油脂。如果青蛙很大,例如牛蛙,建議將身體、右手右腳、左手左腳分別註明浸泡在不同的杯子內,以免浸泡後化開,左右拼錯。

  4. 每天換肥皂水一次,並剔除殘肉,約浸泡1~3天,視青蛙大小及情況而定,直到乾淨沒有殘留的肉屑即可。換水時小心不要倒掉小骨頭,尤其是趾骨,軟骨不要泡太久,可能會溶化掉。

  5. 將蛙骨骼泡在3%的雙氧水,漂白用,所以不要泡太久,約12~20分鐘。尤其是軟骨部分,稍微泡一下即可,否則會溶掉。

  6. 將乾淨潔白的蛙骨,根據圖片姿勢及相對位置,仔細用膠水黏起來。若用快乾膠,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想清楚看清楚,再黏上去。通常脊椎骨的背面和腹面經常會弄錯,背面有供肌肉附著的神經脊突出,腹片則是平的。脊椎通常會散開,在拼回去時,小心各個脊椎的相對位置,不要將第一個寰椎和最後一個薦椎弄混了。胸骨的烏喙骨及鎖骨位置也經常會被弄錯,請小心比對圖片。拼骨骼的時候,請藉此機會認識各個骨骼的名稱、位置、功能及形狀,這樣比較不會弄錯。

  7. 將成坐姿的蛙骨的各個部位拉線加以標示,這時可以發揮你的創意,但以清楚易懂為佳。不建議將牠們拼成怪模怪樣,畢竟牠們的犧牲是為了科學理由,不是娛樂。

  8. 不建議將蛙骨上色,以保持原貌。可以塗透明漆或透明指甲油,增加光澤。

  9. 將完成的蛙骨標本放入盒子類,善加保存,不過骨骼通常會隨著時間變黃,好像很難避免呢。


圖像  完成照片:(此標本為台大動物系 李承恩 所製作)


圖像


圖像

 上一頁 ] 向上 ] 下一頁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