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屬於兩棲綱(Class Amphibia)的無尾目(Order Anura),兩棲綱除了有四隻腳沒有尾巴的無尾目之外,還包括有四隻腳有尾巴的有尾目(Order
Caudata)以及長得像蚯蚓沒有腳的無足目(Order Apoda)。這群長相各異其趣的兩棲類,有共同的特徵—濕潤裸露的皮膚以及水陸兩棲的生活,也演化自相同祖先。兩棲類屬於四足類,四足則演化自總鰭魚類(Crossopterygians)。
三億五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期,有一種呼吸空氣、胸鰭和腹鰭有硬骨支撐可以行走、長得像彈塗魚的總鰭魚類,終於遠離競爭激烈擁擠的水域,勇敢地邁向充滿食物的陸地新世界。魚石螈(Acanthostega)是最早登陸的四足類,牠在三億年前的石碳紀初期演化出包括現今兩棲類祖先的各式各樣的兩棲類,也演化出爬蟲類的祖先,而爬蟲類隨後演化出鳥類及哺乳類。因此總鰭魚類登陸的這一小步,其實是陸地脊椎動物起源,乃至人類起源的最關鍵的一大步。
現生的兩棲類共有四千多種,其中無尾目蛙類,種類最多有三千九百多種,廣布於南極以外的世界各大洲。有尾目蠑螈,大約有三百五十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無足目蚓螈,僅有一百六十多種,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
目前已知最早的蛙類化石-原蟾(Triadobatrachus),出現在非洲馬達加達島的下三疊紀(約兩億五千萬年前)地層,骨骼結構和現今蛙類很像,但脊椎骨數目較多,而且有肋骨和尾巴。
始蟾亞目 Archaeobatrachia:較原始的種類,例如尾蟾科、滑指蟾科、鈴蟾科、盤舌蟾科、負子蟾科、掘地蟾科、角蟾科、泥蟾科、鏟足蟾科。
新蟾亞目 Neobatrachia:較進化的種類,蟾蜍、赤蛙。
骨骼及外部型態是蛙類分類的重要依據。一般分科是根據骨骼型態,分屬、種則是利用外部型態。
根據蝌蚪型態及成體的骨骼肌肉等內部結構,全世界三千五百多種的蛙類可分成二十七科,其中分布於台灣的有蟾蜍科(Bufonidae)、樹蟾科(Hylidae)、狹口蛙科(Microhylidae)、赤蛙科(Ranidae)、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及樹蛙科(Rhacophoridae),都是比較進化的種類。
-
依脊椎骨骨骼特徵分成五型:
雙凹、後凹、異凹、前凹、兩盤凹型
-
雙凹型:尾蟾科、滑指蟾科
-
後凹型:鈴蟾科、盤舌蟾科、負子蟾科
-
異凹型:鏟足蟾科
-
前凹型:蟾蜍科、樹蟾科
-
兩盤凹型:赤蛙科、樹蛙科等
-
依胸帶構造分成兩型:
擔弓型(arciferal pectoral girdle)(上烏喙骨交叉)及固胸型(firmisternal pectoral
girdle)(鎖骨、烏喙骨及上烏喙骨與胸骨密接相接)。大部分種類沒有肋骨。腰帶的腸骨(ilium)向前延伸成長棒狀,前端和薦椎相接。
-
擔弓型(弧胸型):蟾蜍科、樹蟾科等。
-
固胸型:樹蛙科、赤蛙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