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橙腹樹蛙大作戰
【2004.10.26 聯合新聞網╱記者樊天璣 報導】
依「世界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被認定為「瀕危」級的台灣特有種橙腹樹蛙,透過科博館副館長周文豪自製的「繁殖筒」創造樹洞繁殖環境,目前復育工作已經初具成效,使用率超過三成,裡面都可看到孵化的小蝌蚪和小青蛙,未來要交給林務局持續復育,展開搶救橙腹樹蛙大作戰。
地球上曾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近百年來的第六次大滅絕,因人為因素正在進行中,周文豪指出,目前全世界有百分之三十二的兩棲類面臨滅絕的命運,依照「世界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評估台灣三十三種兩棲類,有十種在「極危」、「瀕危」或「易危」等級中,高達31%,而一九九四年才發表的橙腹樹蛙便屬「瀕危」級。
農委會林務局去年委請周文豪進行橙腹樹蛙的復育研究,周文豪指出,最初他發現橙腹樹蛙的蝌蚪極怪異,兩眼長在扁平的頭上,推想應是一種適應淺薄水域的底棲性蝌蚪,並可能生活在陰暗的樹洞內,再綜合其他同僚的情報,推論原始森林的大樹倒後,樹木腐爛形成的凹洞,接了雨水就成為橙腹樹蛙的繁殖場。
周文豪指出,台灣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闊葉林是橙腹樹蛙的分佈區,但是森林砍伐導致牠們的繁殖場域場所盡失,數量自然大受影響,而目前山區有些森林恢復得不錯,但年輕的樹比較不會倒,就算倒下也不致形成夠大的樹洞營造橙腹樹蛙繁殖環境,這可能就是橙腹樹蛙分佈點分散,族群稀少的原因。
目前周文豪發現全台灣只有十個點仍有橙腹樹蛙的蹤跡,包括南仁山、福山、雪山林道、里龍山、明池、利嘉林道等地,大部分都在台灣東南部,為了復育橙腹樹蛙,周文豪決定幫牠們創造合適的繁殖環境,於是在野外樹幹上設置長六十公分、直徑十五公分的「繁殖筒」,一端封死,另一端的開口加個四十五度轉接環接雨水,形成良好繁殖場。
周文豪選擇台東知本林道和利嘉林道兩處闊葉林為「繁殖筒」試驗區,可喜的是,近半年「利用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六,可見這些繁殖筒頗受橙腹樹蛙「肯定」,周文豪說,有的筒中含二個以上的卵泡,每卵泡中有十餘至二十餘個卵,或是二個不同體型的蝌蚪群,還有的既有蝌蚪也有卵泡,顯示繁殖筒被重複使用,十月中,他看到繁殖筒中的蝌蚪長到拇指甲大小,確定人工繁殖筒能協助橙腹樹蛙恢復族群,令人振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