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有種蛙類共有14種•

1. 盤古蟾蜍 Bufo bankorensis
2. 史丹吉氏小雨蛙 Micryletta steinegeri
3. 梭德氏赤蛙 Rana sauteri
4. 斯文豪氏赤蛙 Odorrana swinhoana
5. 褐樹蛙 Buergeri robustus
6. 面天樹蛙 Kurixalus idiootocus
7. 諸羅樹蛙 Rhacophorus arvalis
8. 橙腹樹蛙 Rhacophorus aurantiventris
9. 莫氏樹蛙 Rhacophorus moltrechti
10. 翡翠樹蛙 Rhacophorus prasinatus
11. 台北樹蛙 Rhacophorus taipeianus
12. 碧眼樹蛙 Kurixalus berylliniris
13. 王氏樹蛙 Kurixalus wangi
14. 太田樹蛙 Buergeria otai

2018.04 更新


•楊懿如•

  有一次和一位大陸知名的兩棲爬蟲類學者聊天,他表示對「台灣特有種」這名詞有意見,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所以應該是中國特有種,沒有台灣特有種。這全然是一種泛政治化言論,對弱勢、生存權遭到人類剝削殘害的動物而言,與其說它們是中國特有種,還不如說是地球特有種,和我們一樣,是地球上的居民。

  因此就地球村的觀念來看,特有種定義可大可小,和生物生存的土地有關,和政治無關。不管是荷蘭人、日本人還是漢人統治台灣,台灣特有種明確的就是就是指全世界只生存在台灣的物種。

  特有種不等於稀有種,但絕對是珍貴物種,因為它們的誕生不是偶然的,不僅要經過漫長的歲月,還要特殊的地理條件。以台灣的36種蛙類而言,有14種是特有種,比例算是很高。其中10種屬於樹蛙科成員,這是由於樹蛙的活動力較弱,在百萬年間的冰何時期,經陸橋從中國大陸遷移到台灣之後,就定居氣候四季溫和的寶島,不再返回大陸,並因地理隔離而產生特有種。而其他科的蛙則因活動力強、族群量大,族群間交流頻繁,所以較少特有種的產生。

  但蟾蜍科中分佈最廣、體型最大的盤古蟾蜍,則是台灣土產,但它的正名也經歷一段曲折。盤古蟾蜍在1908年命名的時候,就被確定為台灣特有種。但之後陰錯陽差被誤認為成另一種廣泛分佈於大陸各省的中華大蟾蜍 ,並被許多學者引用。直到1986年經日本學者松井正文教授重新鑑定之後,確認盤古蟾蜍是台灣特有種。說起來,盤古蟾蜍是人類的益友。中國人從唐朝開始,就懂得取蟾蜍耳後腺的白色分泌物製成蟾酥,蟾酥味甘、辛、性溫有毒,具有解毒消腫、強心利尿的藥效。蟾蜍也喜歡在棲息在住宅或農耕地附近,以昆虫為食,因此能減少農作物害虫的數量,是農人的好幫手。盤古蟾蜍的耳後腺和疣都能分泌毒液,但這完全是為了自衛,除非是受到很大的刺激,否則牠不會分泌毒液。而且單獨一隻蟾蜍的毒性對一般小型動物而言,還不到致死量,因此牠們分泌毒液的目的充其量是在警告其他動物:「我有毒,以後不要再惹我了」。但蟾蜍去皮和內臟之後,肉是沒有毒的,所以在3000公尺的高山上,如果需要野外求生的時候,蟾蜍肉可能救您一命。

  在樹蛙家族中,數量最稀少,最美麗的特有種就屬橙腹樹蛙。橙腹樹蛙是師範大學生物系呂光洋教授在83年發表的新種,它們因腹部呈橘紅色而得名。橙腹樹蛙背部綠色,體長約6-7公分,乍看之下,很像切一半的紅心芭樂。它們棲息在高大喬木上,目前僅在福山植物園、台東知本及利嘉、墾丁南仁山、高雄扇平東海岸山脈的東富公路一帶等未開發的原始森林中發現其蹤跡,數量非常稀少,亟待小心的保護。

  諸羅樹蛙是呂光洋教授在84年發表的新特有種,目前已知的族群都分布在嘉義、雲林附近,所以以嘉義古地名「諸羅」作為其俗名。諸羅樹蛙體型約4∼5公分,背部顏色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沒有任何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四到六月的春雨及梅雨時節是它們主要的繁殖期,它們喜歡在芒草或樹上鳴叫,叫聲是高亢的「登、登、登」,雄蛙具有單一鳴囊,鳴囊略帶黃色或橘色,相當美麗。曾經上過電視拍過TVBS的形象廣告,不知道您注意過嗎?

  翡翠樹蛙也是呂光洋教授發現的台灣特有種,所以我尊稱呂教授是台灣樹蛙之父。翡翠樹蛙僅分布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及宜蘭地區,在福山植物園很容易看到它們的蹤影。體長約5∼7公分,是臺灣五種綠色樹蛙中,體型最大者。翡翠樹蛙的背部是綠色,腹部白色,背腹相接處有一條黃白色的條紋。腹部、腹側及股部常有大型黑斑,眼睛有一條黃褐色過眼線,這是牠們的主要特徵。它們整年都在繁殖,但以9月到11月為高峰期,也是最容易看到它們的時候。

  莫氏樹蛙是一種小型的(3∼5公分)的綠色樹蛙,普遍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莫氏樹蛙早在1908年就被洋人命名,所以有個洋名字,但它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蛙。莫氏樹蛙背部是綠色,有些個體的背部還帶有一些小白點,腹面及側面散有一些小黑點,這是它們的老人斑,年紀越大,班點越多。大腿內側呈鮮豔的橘紅色或淡橘色,好像穿一條紅內褲。眼睛虹彩也是橘紅色,好似感染結膜炎。莫氏樹蛙的生殖期常隨著地點而有所不同,但以春天比較多。繁殖期的時候,雄蛙常在水邊的樹上或草堆中鳴叫,有時也會躲在水溝的涵洞或爛泥堆裡盡情大叫。叫聲是響亮而長的「哇—嘓、嘓、嘓、嘓」,春天的阿里山至新中橫沿線及溪頭、武陵等觀光勝地,都可以聽到它們的叫聲。它們的卵塊是白色泡沫狀,常產於植物根部或爛泥堆中。

  台北樹蛙看名字就猜得到是台灣特有種,但在民國67年才被發現加入台灣樹蛙家族。它們僅分布於南投縣以北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是一種小型的樹蛙(體長3-5公分),背面為綠色,腹面白色,股部內側黃色並有一些小黑斑,看起來很小巧清爽。眼睛瞳孔是黑色橫橢圓型,虹彩為黃色,和莫氏樹蛙不同。牠們的繁殖期在每年的秋冬兩季(10∼3月),此時雄蛙會從山林裡遷移到低窪有水的地方,然後在水邊的遮蔽物底下築巢鳴叫。巢的直徑約5公分,深約2∼4公分,由於覆有遮蔽物,所以不容易看到。雄蛙的叫聲長而低沉,冬夜裡聽起來有一點淒涼的感覺。

  面天樹蛙和台北樹蛙都是由台大動物系退休的王慶讓教授命名的特有種。面天樹蛙是台灣樹蛙家族中的灰姑娘,體型小巧約2∼5公分。體色相當多變,但以褐色為主不會變綠。身上有些顆粒,乍看之下像一隻小蟾蜍。但從它們指端膨大吸盤、在灌叢小草上攀爬自如的身手,您能確定它們是一群小樹蛙。面天樹蛙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是台灣特有種,生殖期從2月到9月,相當長。生殖期間,雄蛙會在夜晚聚集到水邊的植物體上或地上鳴叫,叫聲是短促而凌亂的「逼、逼、逼」,很像哨音。她們的卵很大(卵徑約2.4公釐),常因沾有沙粒而呈土褐色,有如打翻一地的粉圓。白天雄蛙很喜歡靜靜的平貼在芒草葉上作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得很淡,很容易被觀察到。

  褐樹蛙看它的名字就知道它們是一群褐色的樹蛙,它們的體型較大(4∼7公分),指(趾)端的吸盤白色明顯,從兩眼到吻端有一塊淡黃色的三角型斑,而兩眼到體背另有一塊倒三角型的黑斑。褐樹蛙僅分佈於台灣的中低海拔的山區,平時喜歡棲息在河邊的樹上或石縫中,但到了春夏繁殖季節,則會大量遷移到溪流裡,雄蛙經常聚成小群在石頭上鳴叫。

  台灣特有種是台灣這塊富饒、多變的土地孕育出來的珍貴生命,它們屬於台灣寶島,不屬於我們。它們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鄰居,不是我們的玩偶,尊重它們就是尊重台灣大地。幾十年來,台灣人一直在尋求一條屬於台灣人自己的路,但矛盾的是,到國外取經散財的政客絡繹不絕,走在台灣特有種生物已經走了五百萬年、真正屬於台灣自己的路的人卻是孤寂的。說真正愛台灣的人,就從那就從重視、珍惜台灣特有種生物開始吧!

圖像

上一頁 ] 向上 ]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