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柑國小生態村

圖像

-瑞柑生態村的建構與發展-

(全國第一座校園生態村)

指導單位:台北縣政府
主辦單位:瑞柑國民小學
作者:瑞柑國小 林文生校長

唯有瞭解才會關心(Only if we can understand can we care)
唯有關心才會行動(Only if we care will we help)
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Only if we help shall all be saved)
Jane Goodall

 

壹、前言

 

        生態教育是最好的人文教育,也是最好的情感教育。從人文主義的觀點來看,生態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類對於周遭物種的瞭解與尊重。從情感教育的觀點來看,生態教育的歷程,不應該只有認知,更重要的課題應該是讓學習者有機會直接和大自然對話,用心靈和身體去感覺,讓學習的歷程有更多震撼和感動。

        因此,生態教育並不適合建立一個封閉性的網狀空間,然後捕捉人類「需要」的野生動物,在當中豢養,這樣空間規劃,還是以人類需求為主體。從生態的觀點來看,一座生態園的建造,對於整體的生態並沒有實質的助益。

        生態教育的新「視界」應該將整個地球看成一個大的生態村,學校和社區是一個小小的生態村,是所有生物共存共榮的地方。

        因此,筆者對於生態教育的觀點不用生態教材園或生態園(eco-education garden or eco-education park),而使用生態村(eco-education community)來詮釋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是人類和所有的芸芸眾生所組成的社區。

        生態村的構成,不應該只有硬體的工程,也不應該只有人類的需求。生態教育應該考慮的是人類如何和芸芸眾生相互依存,並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我們所依存的環境。

        生態村的概念,是營造一個吸引生物進來棲息、繁殖和覓食的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進得來,也可以出得去。

 

瑞柑生態村

圖像

 

貳、瑞柑生態村的誕生

       

        瑞柑國小或柑坪社區,對於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來說,牠們是這裡的「原住民」,筆者只是這裡的客人或訪客。「生態村」的建構,筆者希望摒棄以往「人」的需求,而能夠轉換為「野生動物」的需求。在這樣的信念之下,瑞柑生態村的建構,最早做的不是硬體的工程,而是軟體的生態調查。

 

    一、生態調查

        建構生態村硬體工程之前,對於以學校為核心的生態調查是必要的工作,對於整體的生態系有些瞭解,我們才知道在學校周圍有那些物種?牠們需要怎樣的棲息環境?我們營造哪些環境,才能吸引牠們來覓食、棲息、繁衍和定居。

        根據筆者的調查,在本校附近棲息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族群種類最多,或最有特色的物種,筆者稱之為「瑞柑三寶」:

(一)、樹蛙(含赤蛙與蟾蜍)

        在本校附近棲息的蛙類,目前已經發現的總共有樹蛙科的有:褐樹蛙、台北樹蛙、莫氏樹蛙。赤蛙科的有:斯文豪氏赤蛙、貢德氏赤蛙、長腳赤蛙、澤蛙等等。蟾蜍科的有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其中以褐樹蛙與黑眶蟾蜍的數量最多。

        由於每種蛙的求偶季節都不太相同,所以一年四季在校園當中都可以聽到「蛙蛙」合唱團的大合唱。

(二)、蝴蝶

        蝴蝶是大自然的舞者,牠給翠綠的校園增添許多斑斕的色彩。根據筆者的觀察,已經在校園當中出沒過的蝶類,總共有:大琉璃紋鳳蝶、大紅紋鳳蝶、琉球青斑蝶、姬小紋青斑蝶、琉球紫蛺蝶、孔雀青蛺蝶、黑脈樺斑蝶、黑端豹斑蝶、紫端斑蝶、紋白蝶、臺灣黃蝶、環紋蝶、臺灣淡青斑蝶、青帶鳳蝶、沖繩小灰蝶、枯葉蝶、紫一文字蝶、黑樹蔭蝶等等。

        除了蝴蝶種類的調查之外,本校還做了蜜源植物及食草的調查。結果發現並不是所有的蝴蝶,所喜歡的蝴蝶都一樣,也不是每一種蝴蝶的食草都相同。有的植物是優質的蜜源(例如賊仔樹),有些則是部份植物的蜜源(例如咸豐草)。

(三)、螢火蟲

        螢火蟲是夜間提燈的小姑娘,也是人類心靈的故鄉。根據筆者的觀察本校出現的螢火蟲是黑翅螢,前胸背板為淡黃色,翅鞘為黑色,雄蟲腹部有兩節發光器,雌蟲只有一節發光器,腹部除了發光器之外,均為橙褐色。

        每年的四月出到五月底是賞螢的好季節,當小雨乍歇,氣溫上升,成群的黑翅螢,點綴於草叢之間,美不勝收。

 

 

莫氏樹蛙

琉球青斑蝶

圖像

圖像
圖像

圖像
圖像

20公噸蓄水池

青帶鳳蝶

黑翅螢

 

        二、地點的選擇

        地點的選擇,除了考慮學校的空間配置及管理上的方便之外,專家的指導,社區的參與也很重要。

        專家可以依據學校原有的物種,依據他們生活的習性,對生態村工程的設計給予指導性的意見。地方仕紳可以提供地理水文的參考意見。

        有了這些人的幫忙,在本校的後方,本校選擇一塊兩山之間的谷地,水源最豐沛的地方,作為生態村的建造地點。

 

        三、蓄水工程及濕地的營造

        水是生態之母。如果沒有潔淨而豐沛的水源,那麼生態的營造就會發生困難,本校緊臨瑞芳公園,沒有農藥及家畜的污染,水質相當潔淨,但是七、八兩個月是本校的枯水期,而且如果平常沒有做蓄水的設備,「水」只是這裡的過客,對整體的生態助益不大。

        因此,蓄水的工程,就成為生態村的首要工作。第一期的蓄水池工程,總蓄水量20公噸。可以供給全校的花木澆灌兩個星期。第二期的生態村工程,總蓄水量約100公噸,可以維持生態村一個月的需水量。

        有了水源,就可以進行濕地的營造。剛開始,濕地的營造,我們採用專家的建議,將蓄水池挖開之後,只在池邊砌上石頭,池底鋪卵石,營造一個類似天然的沼澤,。施工之後,才發現地基高出海平面大約有一層樓的高度,下雨過後,一兩天馬上變成乾涸地。除非每天下雨,否則無法形成人工濕地。

        後來又在池底及池邊加做防水工程,有了防水措施,蓄水的功能才能發揮,讓水源能夠積聚起來。生態村的中間有一條排水溝,也一併做防水。並做六段截流,截流的目的,除了要減緩水流的速度,並讓一些有機物質能夠沉澱,形成一個自然的食物鏈。

        工程完工之後,經過10天左右的養護,馬上可以見到蝌蚪的蹤跡。尤其是黑眶蟾蜍的蝌蚪,總數超過一萬隻。88年1月22日,也在竹節當中發現台北樹蛙的卵泡,證明生態村營造的效果,跟原來設計的理想相距不遠。

 

圖像

圖像

 

        四、棲息地的設計與營造

        生態村的建造不是一期工程或幾期工程就可以完工使用,生態村的設計理念,只是對於野生動物棲息習慣的實驗假設(hypotheses),等主體工程完工之後,觀察野生動物是否進來棲息、覓食、繁殖(對生態村的考驗),除了觀察野生動物進來的數量之外,還要觀察進來的種類。

        目前觀察的結果,蛙類和蟾蜍的部份算是比較成功,產卵的量和蝌蚪的量越來越多,這現象和預期的結果相差不多。

        蝴蝶也做了部份生態調查,並完成局部蜜源植物的栽種。螢火蟲的量很多,種類目前只發現黑翅螢,四到六月為本校賞螢季節。

        在這過程當中,我們也同時進行文獻的蒐集,以及專家的指導意見,逐步地修正生態的內容。

 

楊懿如博士蒞校指導

圖像

圖像

 
 

        五、拍攝生態記錄

        為了瞭解生態村的各種變化,筆者以照相的方式,每至少週記錄一次,然後觀察生態的變化,作為生態村蛻變的參考。並從這些變化的資料,來決定要增減的植物種類及數量。

 

        六、專家的指導

        每一次生態教育專家進入校園,就會給學校一些積極性的建議,這些建議除了幫助我們對於校園生態有更深一層的瞭解之外,也會對於生態的內函有些修正或改進。

 

          七、不斷地修正與改進

        生態村的建構,只有開工日期,沒有完工日期。前面筆者已經提過,所有對於生態,都只是對於生態的一種假設,唯有透過不斷觀察野生動物棲息的情形,並諮詢專家的具體建議,不斷地修正再修正。希望有更多的野生動物喜歡這個家,喜歡在這裡棲息。

 

圖像

頒發生態學習護照

圖像

 

參、生態教育的活動

 

        生態教育是生態村的靈魂工作,本校生態教育的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部份來說明:學生的生態教育,老師的生態教育,以及社區的生態教育。

 

    一、學生的生態教育

        學生是未來社區的主人,筆者的想法是希望培養這些小學生,瞭解他們成長的地方,將來能夠永續經營他們所居住的生態環境。因此,我們對於學生進行許多生態教育的活動。

 

(一)、生態學習單

        生態學習單是學生與生態對話的重要媒介,學生單的設計,係先集合老師的構想,設計完成之後,再讓學生使用,發現使用上的缺點,然後再逐一的改進,等到各班學生使用沒有困難,再正式全面推廣使用。

 

(二)、生態學習護照

        生態學習護照是對於學生學習成果的認證,學生對於動植物的認識,完成了5張學習單,經過認證就可以頒發「生態小學士」,累積3張「生態小學士」就可以換一張「生態小碩士」,累積5張生態小碩士,並且經過「生態解說員」的考驗。就可以接受生態教育的最高頭銜「生態小博士」。

        獲得生態小博士的學生,就是校園生態解說員,將來負責接待外賓,並對其他同學進行生態解說。

 

(三)、親子生態攝影活動

        相機是大自然的化妝師,也是從事生態觀察,從巨觀世界進入微觀世界最好的媒介。本校在每學期的寒暑假,親子生態攝影是一項必備的功課。每學期開學,學校會辦理生態攝影比賽及展覽。

 

(四)、設置班級的生態觀察箱

        本校每個班級的前面,都設置了生態觀察箱。觀察箱的內容可以和自然科教材結合,或者是飼養季節性的動物,也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他們希望如何佈置班級的生態箱。

 

(五)、愛心農園

        愛心農園是本校利用廢棄的「化糞池」所開闢的一個地方,目前由校護秦美珠小姐負責成員的選拔及組訓,成員大多數是學習低成就學生。他們尋找社區有農稼經驗的家長幫忙,選擇季節性的農作,一起種植、施肥、灌溉及收成,他們的努力也獲得大自然的獎賞:累累的果實與滿心的喜悅。

 

生態攝影比賽

愛心農園

圖像 圖像
圖像 圖像

生態觀察箱

愛心農園

 

        二、老師的生態教育

        老師的生態教育和學生的生態教育是同時並進的。針對老師的需求,我們依據校園生態的特性,分門別類辦理系列性的研習,內容包括:

(一)、拜訪樹蛙的家:瞭解蛙族的種類及棲息的習性。

(二)、如何閱讀大自然:瞭解本校地形地貌及植物生態的意義。

(三)、大自然的化妝師:生態攝影技術與想法。

(四)、與蝶共舞:蝴蝶的種類與生活習性的介紹。

(五)、仲夏夜之夢:輕羅小扇「賞」流螢。

(六)、侏儸記公園:校園蕨類植物生態的認識與教學。

        這些主題的研習,有的辦一個場次,有的辦三個場次,研習的效果希望達到有些老師可以成為種子教師,並且有能力獨自進行生態教育或生態解說為止。

 

        三、社區的生態教育

        社區的民眾是生態教育的主力,社區的民眾都是這個社區土生土長的居民,很多的動植物都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和他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很多的動植物的背後,都有一則和他們共同成長的故事。例如看到「江某」他們可能會回想起日據時代,他們穿著木屐的種種景象。看到「山棕」他們可能會回到沒有雨衣穿簑衣的年代。針對這樣的特性,在社區部份,我們做了這樣的努力:

 

(一)、成立社區生態讀書會

        生態讀書會,閱讀的對象是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生態。閱讀生態是一種休閒活動,是一種情感的教育。我們先找社區當中有空的媽媽,先組成一個讀書會,然後再辦理各種生態講座,讓每個媽媽都成為生態教育的領航員。

 

(二)、辦理銀髮族「尋找失落的童年」

        銀髮族的老先生、老太太,他們的時間最多,他們對於鄉土動植物的故事也最多。我們先安排他們參觀校園的生態環境,然後從民俗植物、民俗動物開始談起,譬如台灣相思樹與礦工的故事、芒萁、月桃、姑婆芋和先民生活的故事等等,引起他們對於生態教育的興趣。 也同時建立他們對於鄉土文化的自尊心,例如他們瞭解「台北樹蛙」,在全世界只有台灣北部有,而且集中在這個地方。瞭解這個事實,他們內心的「驕傲與信心」就不一樣了。讓他們感覺,住在地球村當中,住在這裡最值得驕傲。

 

社區生態讀書會
圖像 圖像

 

肆、當「蛙」聲響起,我們最感動:代結語

 

        沒有推廣生態教育之前,台北樹蛙的叫聲,只是大自然當中,眾多的叫聲當中的一種聲音罷了。現在聽到臺北樹蛙的叫聲,我們不但知道牠是臺北樹蛙的叫聲,還知道牠正在求偶,當牠的叫聲更響亮的時候,隔天清晨,可能會在附近發現牠的卵泡。

        有瞭解就會關心,有關心就會有感動,有感動就會有行動,有行動,我們的生命就變得完全不一樣。生態教育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也是最好的人文教育。生態教育,讓我們有機會和孩子一起向大自然學習,一起感動,也一起成長。

 

圖像   圖像

[向上] [槓子寮砲台今昔] [生態砲台的生與死] [搶救老泉里中國樹蟾] [瑞柑國小生態村] [生態村的困惑] [寂靜的大屯自然公園] [畸形蛙的迷思] [兩爬生態研討會後記] [與敵人共枕] [台灣蛙類保育加油1] [蛙類的人工飼養] [抵制保育蛙類買賣] [牛蛙蝌蚪千萬不要放] [台灣攝影家加油] [台灣蛙類保育加油2] [台灣蛙類保育加油3] [台灣蛙類保育加油4] [中強公園的未來] [牛蛙蝌蚪不要養] [饒了野生青蛙吧] [可惡的抓蛙事件] [象山站挖掉樹蛙的家] [湖山水庫] [美國牛蛙大餐] [遼寧一夫婦逮蛤蟆觸法網] [碳烤青蛙] [呵護橫山村台北赤蛙] [該喜?該憂?] [另一場生態浩劫?] [諸羅家園變成停車場] [諸羅樹蛙與總爺糖廠] [全球兩棲類數量大減] [瑞典蛙行地下道] [新疆北鯢應加強保護] [貪官進補娃娃魚遭殃] [諸羅樹蛙遷村搬新家] [棲息地浩劫台北樹蛙悲鳴] [搶救橙腹樹蛙大作戰] [環保高速路 長龍擁濕地] [蛙類在921災區重生] [台北樹蛙回家 中強公園嘓嘓嘓] [蔗蟾蜍危害澳洲本土生物]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台灣兩棲類生態保育網 台灣賞蛙情報網 蛙友交流網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