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處各自為政 阻斷樹蛙歸鄉路
本報記者馮復華
信義區中強公園得天獨厚,是台北樹蛙在繁華台北市裡最重要的棲息地,以往每年十月底到次年三月,就有成群的台北樹蛙,從附近山上回到公園裡的水窪地產卵,因此被規畫為北市三大生態公園之一,且以樹蛙復育為主題。
諷刺的是,這座「樹蛙復育公園」,卻因為十多年來公園處的規畫,而讓樹蛙急速消失,公園裡的水窪被填土造綠地、濕地植物因不易整理而被拔除,加上從捷運工地移植過來的樹木吸乾水源,外來種園藝林木擋住陽光,使濕地植物枯萎,在在使樹蛙無處產卵,消失蹤影近兩年。
主管生態保育、十年前積極參與樹蛙復育的建設局,在跟保育團體和學校開過十多次會後,也無聲退出,並未因擔負保護動物及生態的大任而善盡職權。
這種以「台北」命名的台灣特有種動物,在各局處各自為政下,難以留存在台北市的市政中心旁;市府高喊生態保育,卻在樹蛙復育區內,阻斷填平了台北樹蛙的歸鄉路。
【2004-05-26/聯合報/B2版/北市生活】
《小檔案》
台北樹蛙 會築巢求偶 台灣僅見
記者馮復華/台北報導
外型小巧可愛的台北樹蛙,是二十六年前被台大動物系教授王慶讓發現命名的台灣特有種蛙類,不但是台灣八種特有種蛙類中最迷你的,也是台灣唯一會築巢求偶的樹蛙。
跟其他青蛙在夏天開演唱會不同,台北樹蛙只在冬天才叫,而且還會挖洞蓋家,在家面前唱歌等新娘,還會幫小娃娃洗泡泡澡,讓小娃兒們有足夠的水分生存。
台北樹蛙的小蝌蚪,在外型像御飯糰的卵塊中孵化成長,藉著東北季風所夾帶的雨水,再順水流入小水池或小溪中,慢慢長成為小翡翠般、兩三公分的的小台北樹蛙。
小蛙有雙大眼,牠的習性和海龜一樣,都是屬於在那裡出生,就回到那裡產卵的回溯性動物。雖然台灣北部山區都有分布,但數量都不多,北市信義區的中強公園,是唯一的平面繁殖地。
一旦長大離開水域,綠面黃肚的小蛙,很快地就爬上綠色植物,用吸盤般的大手指,展開牠特別的生活方式—樹棲。
成年的台北樹蛙,體型從三點五到五點五公分,背面呈鮮綠色,深淺會隨環境而改變,腹面則仍是鮮黃色,成蛙以蟲蟻為主,蝌蚪則吃素食,以藻類為主。
【2004-05-26/聯合報/B2版/北市生活】
北二高坍個大坑 活埋生態圈
復舊工程今啟動 可能影響完工期程 保育人士痛心生物棲息地被破壞 「政府賠多少錢都來不及」
記者楊金嚴、馮復華/台北報導
北二高信義支線北隧道南口,三月施工,發生隧道坍陷意外,有四十一公尺的隧道被土石完全覆蓋,坍陷在山坡上造成一個大洞,周邊居民擔心情況惡化,要求台北市政府盡速處理;新工處表示,改善復舊工程今天啟動。
策畫信義路五段一五○巷生態營隊的前吳興國小自然科老師蘇勝雄痛心表示,這塊象山山腰林地,生態圈徹底被活埋,「政府賠多少錢都已經來不及。」
出現坍陷的信義支線北隧道南口,位置在信義路五段一五○巷八○號路底;隔天,工程北口,發生三死六傷的隧道工程意外。
這個被信義區六合里居民形容「有如被隕石撞到」的大坑洞,目前用塑膠布覆蓋。
坑洞周邊圍著禁止進入的警示線,以及署名新工處及德寶營造所貼的危險公告,警告吳興街後山地質不良,下陷坍塌區域因豪雨沖刷恐有危險,要求居民不要靠近。
新工處指出,隧道上方覆土約十七公尺;三月廿二日夜間隧道發生塌陷前,有幾天連續下雨,可能造成鞍部積水負荷增加,造成南口隧道約九十一公尺處坍陷,現場像個圓錐體,長度約四十公尺,深度十公尺,塌陷量約四千立方公尺的土方。
意外時,負責施工的德寶營造現場工程師,及時發現隧道內各監測系統發生異常,立即通知夜間工作人員由兩百公尺深的隧道向洞口撤出,有一輛怪手走避不及被泥土覆蓋,工作人員則安全撤出。
意外發生後,德寶營造會同監造的亞新顧問公司,已完成復舊評估,將把長四十一公尺的坍方,以每三公尺為一個單元,進行固結灌漿、地質改良,再開挖回填、復舊,整個時間可能要五個月,經費初估兩三億元,今天開始灌漿改良工程,可能影響明年三月的完工期程。
德寶營造信義支線二標工務所主任黃建仁指出,意外後,為避免防汛期間發生危險,工地已在山坡上覆蓋帆布,同時在山坡上挖了截流溝,避免雨水直接進入隧道,在隧道內也有集水井和導水管將水導出。
黃建仁說,德寶在山坡地上建立監測點,一發現山坡上再出現裂縫即噴漿保護,避免雨水滲入,接著進行地質改良,也已對隧道內噴漿強化,以免再發生危險。
新工處長莊武雄指出,目前除要求包商全力復舊,希望不要影響全線明年三月完工的期程,另外對坍塌地點上方土地,因坍陷造成地主無法農作,市府將補辦徵收,金額約七百萬元。
王姓居民表示,三月廿二日晚間,這塊坡地突然塌陷,相思林地順著土坡滑下,呈四十五度角,整塊地下陷兩、三層樓高。
凹洞旁的土石鬆軟像流沙一樣,不小心還可能滾下去,凹洞一側是垂直斷面的石壁,沒有人敢靠近,住在一五○巷底的住戶們擔心山坡持續下塌,危及住戶安全。
長期關切生態的蘇勝雄說,這塊象山山腰林地,水源豐厚,是涵養生態物種完整的濕地,成為象山內包括大冠鳩、台北樹蛙、澤蛙、小雨鞋、貢德式赤蛙、虎斑蛙、白頷樹蛙、盤古蟾蜍等保育生物的重要棲息地,但目前僅剩一片荒蕪殘洞。
【2004-05-26/聯合報/B1版/北市焦點】